100_0028.JPG 

這個標題與下面兩個發願可以一起看,為什麼這麼說呢?

以下三種情境中,可以混搭作練習,因為都是類似的,

『伎樂聚會』

『見歡樂人』

『見樂著人』

什麼是『伎樂聚會』『見歡樂人』『見樂著人』?簡單的說,
就是擁抱自己歡喜的興趣,這個興趣能夠帶給你滿足、爽度、身心舒暢等等好的覺受,
可以是阿拿答、幼子、音樂演出、影視、節目、歡唱、舞會、餐會、讀書會、露營、運動....
當自己與這類的情境碰觸就會產生『樂受』,

881955_10200911302370329_865314402_o 

這個圖片是高中同校同學的露營寫真,
這類的圖片最能夠讓我們明白什麼是『伎樂聚會』,
看照片中人的神態、肢體動作就能夠約略明白,
我們可以問問自己:『這類的快樂聚會是不是就是我一生的目標?』
然後問:『我每天在做的、看的、說的、想的,是否都想從中獲得這種樂受而作?』
這問句的意思就是要說明,當我們希望自己常常經驗這種樂受,
就是在追求『伎樂聚會』,
不限於我們約定俗成的聚會,
也包括各種因緣和合而生樂受的狀態,
後者也是一種『聚會』,
比如說我們對別人說愛語、慶慰語、柔和語、鼓勵語、打招呼...
或者改變身體姿勢等等,

都屬於這個『伎樂聚會』的範疇內,

容我在界定一次,
所有會讓自己產生樂受的因緣和合,都屬於
伎樂聚會、都屬於歡喜人、樂著人
讀者看到這裡可能馬上產生不歡喜心了?

修行都不能有這些覺受,那我不要、我不認同!
會有這樣的內在語言,當然是有因緣的,
這部份屬於個人的生命課題,
由於範圍太廣,很難三言兩語做出鋪陳,
讓我們回歸先前的修行次第:『覺察--認錯--發願--實踐』,
談情境,目的就是勸勉自己細細覺察,
不是在批判、否認、論斷,而是專住在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,
覺察並認錯,
認錯對許多人來說,代表否定自己,
然而在這裡,所謂的認錯,指的是『在這件事情上想想哪裡能更好、更有智慧』,

我們來看看文殊菩薩教我們怎麼用心,變得更好,更有智慧:

 『當願眾生,以法自娛,了伎非實

當願眾生,常得安樂,樂供養佛,

,當願眾生,以法自娛,歡愛不捨』

注意力焦點在『法』,這個法就是『了伎非實』 

讓我們一起把這個修行善巧練起來,
在所有引發我們樂受的情境,
當生起:

伎樂聚會,當願眾生,以法自娛,了伎非實

見歡樂人,當願眾生,常得安樂,樂供養佛

見樂著人,當願眾生,以法自娛,歡愛不捨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enchi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